品闽浙香茗 看云南普洱

        云南是世界茶树的发源地、中国历史名茶普洱茶的原产地;而东南沿海的福建省是中国历史名茶乌龙茶发源地,两省均为我国重要的茶叶生产基地和产茶大省。截至2007年,云南省茶叶总面积达421万亩,茶农600余万人,茶叶总产量16万吨,其中,普洱茶产量近9.7万吨,茶叶综合产值201亿元,全省茶农人均茶叶收入1090元。福建省茶园面积为250万亩,涉茶人员300万人,总产量21.5万吨,茶叶产值约230亿元,涉茶行业产值220多亿元,保持全国茶业6个第一:茶叶产量、茶类品种、乌龙茶出口创汇、茶叶单产、茶叶中国驰名商标,无性系茶树良种率。福建正从茶业大省向茶业强省迈进。

        记者在福建、浙江两省,从茶叶产业化发展的原料生产、产品加工、质量监控、品牌建设、市场营销等诸要素,进行深入采访、比对考量,探寻普洱茶产业有序、稳健发展之路。

        建设绿色原料基地 让消费者喝放心茶

        安溪铁观音的名气越来越大,可谓是安溪县的代名词。这个位居闽南金三角(厦、漳、泉)结合部的百万人口大县,居山而近海,盛产名茶“铁观音”而驰名中外,1995年被中国特产之乡组委会授予“中国乌龙茶之乡”的荣誉。

      “山顶戴帽、山腰缠带、山脚穿鞋。”这是县农茶果局局长蔡建明对安溪生态茶园的形象表述。记者来到距市区17公里的金谷镇茶山,放眼眺望,眼前郁郁葱葱、错落有序的1500亩生态茶园,俨然是座茶叶园林。沿水泥小径而上,连绵起伏的茶园间,涧水环绕,树木葱郁,茶树翠绿。山顶上是盖帽般的苍翠防护林,山腰上建有两三行乔木组成的带状绿色屏障;茶园中立体种树留植草,每亩植10来株合欢和香椿等覆荫树木;茶园台田梯壁长满藤木植物,犹如绿绒绒的地毯,形成了茶、林、肥、水、路相配套的生态茶园系统。良好的植被有效地保持水土、改善土壤,营造出了凉湿清爽的小气候环境,有利于生物繁衍,对茶树病虫害产生生物防治作用,促进茶叶生长,保障茶叶品质。据了解,该镇已建了这样的生态茶园4000多亩。

        茶品质优首先优在原料。面对国人对高品质茶叶需求的日益增长,日本、欧盟等茶叶消费国对进口茶叶农残限制标准几近苛求的绿色壁垒,安溪的决策者作出的选择是:“根本出路在于建设生态茶园!”走绿色生态、科学发展之路。2005年起,全面实施生态茶园建设工程五年规划,每年建成4万亩。通过3年的努力,全县已建成生态茶园10多万亩,今年又重点建设示范片生态茶园2万亩,创建试点村生态茶园2万亩。同时,加快改善中低产茶园基础条件,配套新建、改建茶区水利工程,推广节水喷滴灌示范项目建设,提高茶园水利化程度;规范茶园管理技术,合理施肥、修剪,增强综合生产能力。
 
       “农残”是茶叶品质的致命伤,也是茶叶生产的老大难问题。安溪县政府采取强制性措施从源头控制农残:一、茶叶农药、化肥实行定点经销供应,推行“农药处方单”制度,注明农药名称、用量、使用方法、注意事项及售药单位、日期等,防止农民将水稻、果树农药用于茶树。二、引进低毒生物新型农药在全县10个茶叶主产乡镇的10个示范点,进行茶树主要病虫害防治试验取得成功,在全县大力推广。三、每年实施“茶业万人”免费培训工程,开展“茶叶卫生质量宣传月”活动,强化茶农科学防治意识,降解“农残”变为茶农的自觉行动。为强化农残监控,泉州检验检疫局在安溪探索实行了一套联作制协议基地管理模式,即采取“自愿组合、相互监督、捆绑签约”形式,由5至12家农户自愿结合成联合作业小组,以小组名义与出口企业签订合作合同,企业制定茶园可用农药、毛茶抽检等内容的监管规定,实现农残控制目标。

        截至目前,安溪乌龙茶出口备案基地达到49个,面积5万亩,其中31个为协议基地乌龙茶,经检测已达到出口茶叶国际农残限制标准,为铁观音茶出口提供了质量保障。2001年,该县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“全国园艺产品(茶叶)出口示范区”;2003年,被评为“全国无公害农产品(茶叶)生产基地县先进单位”;2005年,荣获“中国三绿工程茶业示范县”称号。安溪铁观音销往日本、东南亚、俄罗斯、欧美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,年出口1.5万吨,创汇4000多万美元。

        与闽浙相比,云南茶叶基地建设仍有较大的差距:一是优质茶园基地建设滞后。建设标准、技术规程不统一,建设水平参差不齐,管理不到位。二是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小。目前,全省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为131万亩,无公害茶园、有机茶园98万亩,分别仅占茶园总面积的31%和23.2%,不能满足精制茶加工需求。三是重采轻管,茶园管理较粗放。低产老茶园面积较大,单产30公斤以下的低产茶园90余万亩,全省茶园单产总体水平低,可采摘面积平均单产低于全国平均单产约1公0斤,导致单位产值偏低。四是投资渠道单一,茶叶种植主要靠政府扶持;茶业融资机制不活,多数制茶企业只顾收原料加工,不管不扶茶叶基地建设。五是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。优质茶叶基地建设的技术培训、种苗供应、信息服务等,人才不足,缺乏责任机制,服务较薄弱。

      安溪全力加快生态茶园建设、提高茶叶品质,转变茶叶经济发展方式的成功做法,可资我省茶区学习借鉴。

      强力实施品牌战略 让消费者喝有品位的茶

      在福建乌龙茶主产区采访,当地领导和茶业从业者都反复谈到“茶叶消费进入品牌时代”一词。使记者深刻感受到这些茶区各级党委、政府顺应世界潮流、因时善变的战略眼光,真切感受到茶农、茶叶经营者们强烈的品牌意识和超前的市场意识。

      “21世纪是茶饮料的世纪”。自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,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,茶叶与咖啡、可可三大生物饮料并驾齐驱,形成了多元竞争共存的世界饮料消费新趋势。其中,作为世界产茶和茶叶出口大国之一的中国,更是六大茶类群雄并起,风起云涌。浙江、云南、四川等茶叶大省纷纷加大投入,扶持茶业发展,绿茶、红茶、普洱茶茶产业重振雄风,攻城略地,迅速扩张国内茶饮品的市场份额,形成了炽热竞争的新格局。

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 云南是世界茶树的发源地、中国历史名茶普洱茶的原产地;而东南沿海的福建省是中国历史名茶乌龙茶发源地,两省均为我国重要的茶叶生产基地和产茶大省。截至2007年,云南省茶叶总面积达421万亩,茶农600余万人,茶叶总产量16万吨,其中,普洱茶产量近9.7万吨,茶叶综合产值201亿元,全省茶农人均茶叶收入1090元。福建省茶园面积为250万亩,涉茶人员300万人,总产量21.5万吨,茶叶产值约230亿元,涉茶行业产值220多亿元,保持全国茶业6个第一:茶叶产量、茶类品种、乌龙茶出口创汇、茶叶单产、茶叶中国驰名商标,无性系茶树良种率。福建正从茶业大省向茶业强省迈进。

      记者在福建、浙江两省,从茶叶产业化发展的原料生产、产品加工、质量监控、品牌建设、市场营销等诸要素,进行深入采访、比对考量,探寻普洱茶产业有序、稳健发展之路。

      建设绿色原料基地 让消费者喝放心茶

      安溪铁观音的名气越来越大,可谓是安溪县的代名词。这个位居闽南金三角(厦、漳、泉)结合部的百万人口大县,居山而近海,盛产名茶“铁观音”而驰名中外,1995年被中国特产之乡组委会授予“中国乌龙茶之乡”的荣誉。

      “山顶戴帽、山腰缠带、山脚穿鞋。”这是县农茶果局局长蔡建明对安溪生态茶园的形象表述。记者来到距市区17公里的金谷镇茶山,放眼眺望,眼前郁郁葱葱、错落有序的11500亩生态茶园,俨然是座茶叶园林。沿水泥小径而上,连绵起伏的茶园间,涧水环绕,树木葱郁,茶树翠绿。山顶上是盖帽般的苍翠防护林,山腰上建有两三行乔木组成的带状绿色屏障;茶园中立体种树留植草,每亩植10来株合欢和香椿等覆荫树木;茶园台田梯壁长满藤木植物,犹如绿绒绒的地毯,形成了茶、林、肥、水、路相配套的生态茶园系统。良好的植被有效地保持水土、改善土壤,营造出了凉湿清爽的小气候环境,有利于生物繁衍,对茶树病虫害产生生物防治作用,促进茶叶生长,保障茶叶品质。据了解,该镇已建了这样的生态茶园4000多亩。

      茶品质优首先优在原料。面对国人对高品质茶叶需求的日益增长,日本、欧盟等茶叶消费国对进口茶叶农残限制标准几近苛求的绿色壁垒,安溪的决策者作出的选择是:“根本出路在于建设生态茶园!”走绿色生态、科学发展之路。2005年起,全面实施生态茶园建设工程五年规划,每年建成4万亩。通过3年的努力,全县已建成生态茶园10多万亩,今年又重点建设示范片生态茶园2万亩,创建试点村生态茶园2万亩。同时,加快改善中低产茶园基础条件,配套新建、改建茶区水利工程,推广节水喷滴灌示范项目建设,提高茶园水利化程度;规范茶园管理技术,合理施肥、修剪,增强综合生产能力。
 
     “农残”是茶叶品质的致命伤,也是茶叶生产的老大难问题。安溪县政府采取强制性措施从源头控制农残:一、茶叶农药、化肥实行定点经销供应,推行“农药处方单”制度,注明农药名称、用量、使用方法、注意事项及售药单位、日期等,防止农民将水稻、果树农药用于茶树。二、引进低毒生物新型农药在全县10个茶叶主产乡镇的10个示范点,进行茶树主要病虫害防治试验取得成功,在全县大力推广。三、每年实施“茶业万人”免费培训工程,开展“茶叶卫生质量宣传月”活动,强化茶农科学防治意识,降解“农残”变为茶农的自觉行动。为强化农残监控,泉州检验检疫局在安溪探索实行了一套联作制协议基地管理模式,即采取“自愿组合、相互监督、捆绑签约”形式,由5至12家农户自愿结合成联合作业小组,以小组名义与出口企业签订合作合同,企业制定茶园可用农药、毛茶抽检等内容的监管规定,实现农残控制目标。

     截至目前,安溪乌龙茶出口备案基地达到49个,面积5万亩,其中31个为协议基地乌龙茶,经检测已达到出口茶叶国际农残限制标准,为铁观音茶出口提供了质量保障。2001年,该县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“全国园艺产品(茶叶)出口示范区”;2003年,被评为“全国无公害农产品(茶叶)生产基地县先进单位”;2005年,荣获“中国三绿工程茶业示范县”称号。安溪铁观音销往日本、东南亚、俄罗斯、欧美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,年出口1.5万吨,创汇4000多万美元。

      与闽浙相比,云南茶叶基地建设仍有较大的差距:一是优质茶园基地建设滞后。建设标准、技术规程不统一,建设水平参差不齐,管理不到位。二是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小。目前,全省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为131万亩,无公害茶园、有机茶园98万亩,分别仅占茶园总面积的31%和23.2%,不能满足精制茶加工需求。三是重采轻管,茶园管理较粗放。低产老茶园面积较大,单产30公斤以下的低产茶园90余万亩,全省茶园单产总体水平低,可采摘面积平均单产低于全国平均单产约10公斤,导致单位产值偏低。四是投资渠道单一,茶叶种植主要靠政府扶持;茶业融资机制不活,多数制茶企业只顾收原料加工,不管不扶茶叶基地建设。五是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。优质茶叶基地建设的技术培训、种苗供应、信息服务等,人才不足,缺乏责任机制,服务较薄弱。

      安溪全力加快生态茶园建设、提高茶叶品质,转变茶叶经济发展方式的成功做法,可资我省茶区学习借鉴。

      强力实施品牌战略 让消费者喝有品位的茶

      在福建乌龙茶主产区采访,当地领导和茶业从业者都反复谈到“茶叶消费进入品牌时代”一词。使记者深刻感受到这些茶区各级党委、政府顺应世界潮流、因时善变的战略眼光,真切感受到茶农、茶叶经营者们强烈的品牌意识和超前的市场意识。

      “21世纪是茶饮料的世纪”。自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,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,茶叶与咖啡、可可三大生物饮料并驾齐驱,形成了多元竞争共存的世界饮料消费新趋势。其中,作为世界产茶和茶叶出口大国之一的中国,更是六大茶类群雄并起,风起云涌。浙江、云南、四川等茶叶大省纷纷加大投入,扶持茶业发展,绿茶、红茶、普洱茶茶产业重振雄风,攻城略地,迅速扩张国内茶饮品的市场份额,形成了炽热竞争的新格局。

        从安溪铁观音成功的营销方式,使我们看到了普洱茶在宣传营销上的欠缺:一是,全省茶区政府、企业连续几年声势浩大的宣传推介,偏重轰动效应,而轻普洱茶基本知识、饮用方式的普及。知道普洱茶的人多,懂普洱茶的消费人群扩大有限。二是,重“产”轻“销”,与安溪庞大的营销队伍相比,云南普洱茶业自己的营销队伍尚未形成,主要靠坐等、依赖省外经销商销售,厂家不能准确了解市场需求,价格不透明,使投机炒作者有机可乘。三是,部分知名品牌普洱茶实行等级经销商制,几个一级经销商向厂家交纳保证金订立合同,垄断了产品经销权,进而将茶价玩弄于股掌之中,各级经销商联手,编造“藏茶暴富”神话,抬拉价格,恶意炒作,制造市场乱象,牟取暴利,导致终端零售商受损,消费者受伤害。厂家对此则束手无策,品牌遭遇信任危机。四是,部分企业盲目扩张,造成毛茶原料价格大幅上涨,少数厂家甚至乘机加工以次充好、假冒名牌的普洱茶,严重损害了普洱茶的声誉。五是,少数媒体不负责任地对普洱茶常识的无知或歪曲宣传,造成了对消费者的误导。

        普洱茶具有的独特风味、保健功能是事实和现代科研所证明了的,毋庸置疑。然而,云南普洱茶产业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,怎样才能在国内国际茶叶市场上再度崛起,需要决策者和茶界人士站在国际市场的战略高度,进一步解放思想,理清思路,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和市场经济法则及规律,以长远战略目光,准确定位,更加理性、科学地规划普洱茶产业,营造良好投资环境,进一步唤醒业界的质量意识、品牌意识和责任意识,老老实实地从基础做起,在原料基地建设、标准建设、加工规范、质量安全、品牌建设、市场营销、行业自律、茶文化弘扬等各个环节上,多下大功夫,唤回市场信心;立足于培养扩大普洱茶消费人群,回归普洱茶作为大众饮料的真实,科学宣传普洱茶天然、保健属性和品饮常识,让越来越多的寻常百姓认识普洱茶、会喝普洱茶,喜欢上普洱茶,使“喝普洱茶就是喝健康”成为大众的一种习惯,促进普洱茶产业健康、有序、平稳地发展,使普洱茶以其独特风味、保健功能更好地造福人类社会。 

更多关于品饮 普洱的文章
今日焦点
正在加载...
热门文章
正在加载...
易茶网首页 | 关于我们 | 服务条款 | 联系我们 | 合作伙伴
©2006-2013 易茶网版权所有 粤ICP备06025517号
技术支持:广州天速信息科技有限公司.
联系电话:800-830-2044